您好,欢迎访问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

请输入搜索信息: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1年)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17日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570104K)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职业面向如表1所示。

表1 本专业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所属专业类

(代码)

对应行业

(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主要岗位群或

技术领域举例

体育与教育大类

(57)

教育类

(5701)

教育业

(83)

小学教育教师

(2-08-03-02)

1.小学语文教师;

2.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人员;

3.小学教育管理人员

4.编辑、整理、归纳的语言文字工作人员

5.文化宣传人员

【说明】1.对应行业及代码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21)》;

2.主要职业类别及代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

五、培养目标

为了全面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构建符合我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我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如下专业培养目标。

(一)立足本地区,服务辽宁,辐射周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城乡特别是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和教育科研、管理人才。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尊重关爱少年儿童,重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个体差异,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

(三)具有扎实的学科类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艺术欣赏、艺术表现方面的知识。

(四)具有过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胜任小学语文课程的“大循环”教学,能够自如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监控、评价和相关的教学研究。

(五)胜任班主任工作,能根据小学生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规律,充分利用社会、学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整合学科教学、校园文化、班队活动、主题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六)具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善于反思,不断进步。

(七)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素质与综合能力能力,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专业知识教育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备工匠精神与奉献精神,并能对优秀文化与思想进行传播与传承。

(八)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九)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为各类小学、各类教育普及和推广机构、教育管理及教育监察机构语文教师、教育及教育辅助人员、教育管理及教育监察人员。

六、培养规格

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结构

1.政治素质

(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思想主线,具备高度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核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使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有依法执教的意识。熟悉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认同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4)具有较高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理解教育的价值,具有从事乡村小学教育的意愿,了解乡村教师工作的特点,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客观、理性的认知。

(5)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热爱教育工作,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和愿意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良好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专业素质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中文专业和语文教育专业范围内的实际工作;具有大学专科文化基础,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熟知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个人相关的法律知识;能够胜任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教书育人。

3.人文素质

(1)具备人文情怀与人文素养。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能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能够自觉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富有人文精神与情怀。

(2)具有积极的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

(3)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理解和掌握有关小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和特点,以儿童发展为教育的中心,做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4)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行为。具有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身心健康。

(二)知识结构

1.具有较为宽广的人文、科学、艺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形成综合性知识结构。

2.掌握与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

3.掌握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知识体系、思想方法,了解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4.掌握必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

5.具备班级管理、教育评价等基本理论知识。

6.掌握口语表达和普通话基础知识;

7.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

8.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

9.掌握科学思维的一般方法。

(三)能力结构

1.具有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毛笔、钢笔、粉笔工整美观地进行书写,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普通话进行标准流畅地表达,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2.了解各学段知识要求及整体的知识结构。具有分析、把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

3.具有教学实施能力。能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反思及持续改进,并获得积极体验。

4.具有运用科学方法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研究的初步能力,能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或报告。

5.具有从事小学生班级管理和小学生教育的初步能力,掌握班主任工作原理和班级组织、建设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能够胜任小学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

6.具有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能够结合教学进行育人活动,开展课程思政。

7.具有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的能力,协助学校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8.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9.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10.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巧。

11.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12.了解和熟悉中外文学发展概况及基本常识,具备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作家以及各种文学思潮和现象的能力;熟练掌握古今汉语的演变规律和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具有较强的分析、运用汉语的能力;熟悉各种文体的写作,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13.具有健康的体魄,体育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14.具有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15.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能有效地通过语文教育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目的。

(四)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解表(附表1)

详见附表1

七、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将形势与政策、军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课程内容如下: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关理论;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及职业、家庭、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我国法律基本体系以及《民法》《刑法》相关基础法律常识。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具备分析和解决职业、家庭、社会公共生活等领域现实问题的能力;具备根据个人性格和特点独立自主地进行人生规划的能力;辩证地看中国与世界大势,科学看待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意识、自主要求的能力,以及外化为自身行为和习惯的能力。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自身、家庭、职业、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养成团队合作、踏实肯干的精神。

【主要内容】绪论;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教学要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改革创新教育为核心来展开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完善四种认识(认识社会、高校、职业和自己),学会四种技能(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交往),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学生了解新时代对他们在思想、政治、道德、法治观念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课程力求达到科学性、创新性、思想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达到学懂、真信和会用的目的。

使学生达到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激发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学要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充分反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该课程不仅富有理论性,而且政治性很强,教师讲授的内容不仅应当全面准确,而且必须保证它在理论和材料上的正确性,不仅要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且要做到“言之有据”,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来展开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注重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感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3、大学英语

【课程目标】一是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听说、写译能力,使其在毕业后的社会交往和工作、学习和研究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二是以素质教育为本,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将来各方面发展的需求,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内容】听说部分;读写部分;翻译部分

【教学要求】词汇与语法:掌握3500个单词及其常用词组,对其中1700个左右的常用词,要求正确拼写,英汉互译,掌握基本用法;进一步掌握运用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并在听、说、读、写、译中能正确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听力与口语:能听懂涉及日常交际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80词左右)的英语简短对话和陈述,理解基本正确;能在日常涉外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能用英语进行语言材料熟悉的会话;

阅读与翻译:在阅读生词不超过总词量3%的英文资料时,阅读速度不低于每分钟50词;能够较全面掌握英译汉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借助词典将与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译成汉语,句子通顺,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120词左右;

写作:能写出简单的应用文,能用英语填写表格,套写便函、简历等。词句基本正确,较少语法错误,格式基本恰当,表达清楚。

4、计算机基础

【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对计算机系统要有全面的认识,学会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操作,能自主的利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完成相应的任务,以“实用、实训、实战”为教学手段,以学会基本操作为教学目标。通过“三实”教学让学生学会独立使用计算机用于工作和学习。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能熟练地应用Windows 7、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等软件进行文字处理、图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编辑等相关操作,了解网页制作等相关知识。

【主要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Internet的基本操作;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2010;网页制作Dreamweaver cs5。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Windows 7基本操作;Word2010文字处理;Excel2010图表格处理;PowerPoint2010制作演示文稿。了解Internet基本操作;使用Dreamweaver制作基本网页、超链接设置。

5、体育

【课程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刻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较熟练掌握两项以上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身心健康目标:根据学生需要来精心设计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课内外体育运动实践中,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保持良好的生理健康状态。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示,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社会适应目标:根据体育课程独有的学科性质特点,通过运动竞赛的对抗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主要内容】第一学期(30学时)

(1)理论:体育健康知识(2学时)

(2)实践:篮球、排球(二选一)(14学时);滑冰(8学时)

(3)体质健康测试(6学时)

第二学期(32学时)

(1)理论:体育健康知识(2学时)

(2)实践:足球、中长跑(14学时)

(3)体质健康测试(6学时)

(4)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街舞、毽球(任选一项)(10学时)

第三学期(32学时)

公共必选课:篮球、排球(软式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扇)、武术、跆拳道、散打、健美操、普拉提、街舞、健身方法(任选一项)

【教学要求】(1)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3)每次体育课必须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以脉搏不低于140次/分为标准。

(4)学生必须掌握两种以上的运动技能的方法。选项教学学生每学期的课程不能重复。

(5)通过竞技比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示,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6、形势与政策

【课程目标】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

【主要内容】(1)专题一:十九大精神解读

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新征程

(2)专题二: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阶段

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扩大对外开放、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

(3)专题三: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我国监督体制的发展历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及改革试点取得的实效

(4)专题四: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大力治污、优化保障体系

(5)专题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三农”事业的重要性、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6)专题六: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两岸关系的历史回顾、现状分析、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7)专题七:继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大国外交新局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际合作

(8)专题八:世界局势的变化与前景

(9)专题九:辽宁全面振兴

全面振兴的领导力量、辽宁振兴的“五大区域战略”、改革驱动为振兴发展开创新路

【教学要求】(1)层次要求:

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

(2)考核和成绩评定

《形势与政策》课考核实行学期考核制,成绩记载采取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学期结业考核计算生成。平时成绩占50%,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出勤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讨论情况等综合评定。学期结业考核占50%,采取写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教学结束后1周内,提交学生成绩和实践教学总结报告。

(3)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的建议

教学方法:可灵活多样,如: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等。

教学形式: 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

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文件精神,以教育部每年下发的“形势与政策”要点为基础,配合选用的《形势与政策》专用教材,由相关任课教师对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形成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讲座课题,全面系统、及时跟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断加强新时代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年制学生在第二、三、四学期开设。五年制学生在六、七、八学期开设。课时36学时。

7、军事教育

【课程目标】通过军事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主要内容】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共同条令;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学;战术基础动作与综合训练。

【教学要求】(1)考核和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实行学期考核制,成绩记载采取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实践能力等方面计算生成。平时成绩占50%,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出勤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讨论情况等综合评定。实践能力考核占50%,采取写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教学结束后1周内,提交学生成绩和实践教学总结报告。

(2)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的建议

教学方法:可灵活多样,如:讲授法、视频演示法、战例分析法、互动交流法、主题演讲法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等。

教学形式: PPT课件,多媒体设备,超星教学软件系统。

8、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理论知识教学、心理体验与训练为一体的大学生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旨在使大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养,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主要内容】心理健康导论;心理咨询;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生命教育;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人际关系;性心理及恋爱心理。

【教学要求】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以及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观。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能够敏感把握自己的心理状况变化,清晰地分析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积极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各种心理健康基本概念,了解大学时期心理的发展特征、发展规律以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及方法。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心理自我判别与调适的技能及各种通用技能,如学习技能、环境适应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9、就业与创业指导

【课程目标】通过实施系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训练,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和依法维权意识;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了解就业素质要求,熟悉职业规范,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主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高职大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准百;职业角度的自我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方法;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现状与前前景;市场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毕业生就业权利、义务及权益保护;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及准备;毕业生求职的方法与技巧;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程序;高职大学生创业与创业准备;高职大学生创业实践;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及创新。

【教学要求】(1)结合需求,全程指导。根据市场需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地组织、渗透和强化就业指导,突出就业指导的教育和服务的功能。

(2)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当前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介绍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指导学生树立竞争就业和自主创业观念,掌握就业政策,学会依法维护劳动权益。

(3)充分运用现代化训练技术和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就业指导教学与训练,动员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4)强化整体教学训练效果。注重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结合,保障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课堂训练和课外指导的结合,保证就业指导的训练时间;注意团体指导与个体指导有机结合,强调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

(5)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训练和指导。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内容开展就业指导教学训练的同时,要结合实际,探索新的就业指导形式和方法。

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将党史国史、劳动教育、大学语文、信息技术、公共外语、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二)专业(技能)课程

1、心理学

【课程目标】师范教育专业所开的心理学这门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心理学是师范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体现师范性、培养合格教师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教育系列课程的基础。学习心理学还可以使学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本门课是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来选择和组织知识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重在应用,重点教授学生如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心理学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更从容。让他们了解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使他们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同时,学习心理学还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主要内容】心理学概述;人的心理的实质;注意;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和情感;意志;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运用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现象,提高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能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掌握学习心理,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学习原理指导教学实践;掌握教学设计、因材施教、课堂管理及教师心理的理论和策略,为将来做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提高师范生自身的心理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学

【课程目标】教育学是师范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的教育专业课程。它是结合我国小学教育的具体实际,介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教育教学规律的一门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为师范生将来到从事教师工作,做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应以讲授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律为基础。着重使学生掌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特点规律。教学应通过课堂讲授、讨论、专题讲座、实验、调查、教育实践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研究教育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利用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小学教育、教学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的教学应注意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尤其是与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教法课的相互结合,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师与学生;教学;课程;德育等内容。

【教学要求】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教育学理论;掌握史上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掌握教育的组成要素和教育的基本过程;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了解教育发展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熟悉教育各个环节的基本规律,逐步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实践。

3、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学习技术与方法、促进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应用教育技术所必须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2)让学生了解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CAI的发展现状及基本原理,掌握CAI课件研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熟悉常用的课件开发工具及其编程技巧,培养学生独立选题、设计并研制CAI课件的能力。

【主要内容】教育技术概述、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媒体与应用环境、多媒体课件开发基础、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处理、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Scratch开发与制作、几何画板简介与应用。

【教学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是全校教育类专业公共必修课,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了解教学媒体与应用环境、多媒体课件开发基础;学会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处理方法;熟练掌握应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针对小教专业了解Scratch开发与制作方法;针对数学教育专业掌握几何画板的应用方法。

4.教师口语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技能课、基础课程。

知识目标:教师口语是研究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培养师范类各专业学生口语表达技能的必修课,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能对中小学生的口语进行指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初步掌握运用教师职业语言进行教育的基本技能,

课程思政目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立足专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运用祖国语言、热爱祖国语言,培养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主要内容】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语流音变的规律;朗读技能技巧、演讲技巧、辩论技巧等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学口语训练;教育口语训练;教师口语常见问题分析及纠正等。

【教学要求】教育师范生热爱祖国语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能够运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一般口语表达;做到熟练地发准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掌握语流音变的规律,具备一定的方言辨别能力;能够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掌握一般口语表达技能,做到说话清晰、流畅、得体,有一定应变能力,语态自然大方;掌握运用教师职业语言进行教育的基本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立足专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运用祖国语言、热爱祖国语言,培养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5.书法

【课程目标】书法是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技能课之一。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书法教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会如何应用理论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理解不同时期书法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了解不同时期的其他书家、作品以及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具有基本的总结、归纳、分析中国书法历史发展的能力和书法鉴赏能力;进而使学生热爱中国书法文化历史,为学好不同时期不同书体的基本技法、风格奠定理论基础;掌握三笔字的熟练运用;能力为将来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服务。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感受书法美的敏感,提高书法审美水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书法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学生具有一定书法鉴赏的能力,养成学生探索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主要内容】书法教学法简史、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备、楷书笔画的特点与写法的讲授、楷书的结构与结构特点的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书法艺术的性质,特点;了解书法历史概况;了解主要书体的艺术特点和书写技法;掌握书法美学的基础理论,根据一定的艺术原理和美学思想鉴赏书法作品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培养感受书法美的敏感,提高书法审美水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书法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学生具有一定书法鉴赏的能力,养成学生探索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6、教育法规与职业道德

【课程目标】教育法规与职业道德是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的教育专业课程,它以教育政策、教育法律、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范畴为知识基础,建立以学校教育法律和教师职业道德为主线的理论体系。

它立足一个研究型、反思型教师专业实践的需要,以新时期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为焦点,以典型案例为其切入点,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与互相转化,遵循认知规律、原理、资料、案例、问题反思有机结合,增强了体例的科学性和文字的可读性。

【主要内容】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掌握有关学校教育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制度,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法律观、职业观提供知识,培养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学校教育政策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促进学校教育法规实践,规范职业行为,引导教育法规和职业行为的反思,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合法合规水平,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增强教师法律意识,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自觉性,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职业道德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作风去处理个人与职业、与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工作、教师职业劳动与社会、国家、集体、他人的关系,全面了解并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便在未来更好地教书育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7、现代汉语

【课程目标】是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技能课之一。

知识目标: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修辞的基本规则。熟练运用汉语普通话和正确使用方言;掌握分析语音结构规律及朗读技巧,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认识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必要性,掌握词汇、语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辨析,解释词义,丰富词汇。

能力目标:能准确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解释汉语中的言语现象;为将来语言文字和语文教学及语言研究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具备说好普通话和推广普通话的能力;认识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必要性,提高汉字使用水平;提高用词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要求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为祖国语言的纯洁规范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运用祖国语言、热爱祖国语言,培养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主要内容】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为祖国语言的纯洁规范而努力学习;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掌握分析语音结构规律及朗读技巧和语法规律、修辞特点,具备说好普通话和推广普通话的能力;认识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必要性,提高汉字使用水平;掌握词汇、语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辨析,解释词义,丰富词汇,提高用词能力;通过教学,使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立足专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运用祖国语言、热爱祖国语言,培养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8、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成果;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正确研究、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作家、作品;吸收现代文学文化精华,获得开放性的眼光与胸襟,为从事语文教学及其它文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能力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学生能够灵活掌握现代思维方式,依据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通用常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具有更全面了解文学与社会发展演进的辩证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提升文学文化素养,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使学生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问、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课程思政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熔铸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相结合的审美观念,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具有更全面了解文学与社会发展演进的辩证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提升文学文化素养,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使学生树立坚持以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全面提高学生正确的审美态度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张扬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情操和家国情怀,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不同时代作品;中国当代文学不同时代作品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指定作品,理解和掌握基本文学发展背景及概念、基本知识点和现当代文学基本常识,努力把作品阅读成果很好地结合个人的综合素养并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去;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具有更全面了解文学与社会发展演进的辩证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提升文学文化素养,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使学生树立坚持以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正确的审美态度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张扬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情操和家国情怀,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性地知道所学习的内容。

理解: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

掌握:要求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运用: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评价和鉴赏。

9、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熟读和掌握中国古代优秀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钻研学术问题的兴趣能力;理解文学中所显示的民族文化精神,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文学的能力和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古典文学修养,承传民族文化精神,为将来进一步从事教育、文化、科研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能力目标:同时,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使学生灵活掌握现代思维方式,依据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和古代文学作品的通用常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熔铸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相结合的审美观念,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文化观;具有更全面了解文学与社会发展演进的辩证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提升文学文化素养,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使学生树立坚持以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古典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为依托,全面提高学生正确的审美态度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张扬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情操和家国情怀,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主要内容】以中国历史的时间段大致划分为8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分4个教学学期讲授。(每学期2大模块)

1.先秦文学作品选:上古神话;《诗经》;先秦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屈原与《离骚》。

2.秦汉文学作品选:秦汉散文;汉代的辞赋作品;汉代乐府民歌;文人五言诗和《古诗十九首》。

3.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诗歌(包括的作家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蔡琰、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江淹、谢朓、庾信等)散文(郦道元与《水经注》等);南朝乐府民歌;北朝乐府民歌;志人志怪小说(《列异传》、《搜神记》、《世说新语》、《幽明录》等)。

4.隋唐五代文学作品:隋唐诗歌(包括如下作家的作品初唐四杰、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贺知章、张若虚、张九龄、王之涣、孟浩然、王翰、王昌龄、王、高适、李白、杜甫、岑参、刘长卿、韦应物、张志和、孟郊、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元稹、贾岛、、李贺、杜牧、李商隐、皮日休)晚唐五代词(温庭筠、韦庄、李璟、李煜);唐代传奇作品。

5.宋代文学作品:宋代诗词(包括如下作家的作品王禹偁、范仲、晏殊、柳永、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晏几道、黄庭坚、秦观、陈师道、贺铸、周邦彦、李清照、范成大、杨万里、陆游、辛弃疾、姜夔、吴文英、文天祥、张炎等);宋代散文作品(苏氏父子、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宋元话本作品选读(《碾玉观音》、《错斩崔宁》等)

6.金元文学作品:元代戏曲(《窦娥冤》、《单刀会》《梧桐雨》、《西厢记》、《汉宫秋》、《天净沙》、《赵氏孤儿》、《倩女离魂》、《琵琶记》等);董解元《西厢记》)、元好问的诗词。

7.明代文学作品:明代诗词文(包括作家宋濂、刘基、高启、瞿佑、李东阳、李梦阳、何景明、李开先、归有光、李攀龙、王世贞、徐渭、李贽、袁宏道、夏完淳、张岱等的诗词文作品);明代戏曲(《宝剑记》、《浣纱记》、《牡丹亭》等);明代的小说作品(三言二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8.清代文学作品:清代诗词文作品(具体包括作家钱谦益、吴伟业、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屈大均、侯方域、魏禧、汪琬、朱彝尊、王士禛、纳兰性德、方苞、姚鼐、郑燮、袁枚等);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的最基本要求。本课程时间跨度大,按照时间序列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共8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选,分四个学期讲授。涉及的作品众多,要求熟练掌握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其所属流派,掌握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同时要求学生将具体作品与作家风格联系,具体作品与时代风貌联系,促进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丰厚文化底蕴,培养其深厚的文化素质,促进其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人文底蕴与人文素养。

10、文学概论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语文教育专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知识目标:《文学概论》课阐述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和核心课。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原理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能够进行独立学习,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在此基础上,依据大纲所列教学要点进行教学。

能力培养:将教材作为中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阅读、鉴赏、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课后布置多种形式的书面作业,如理论观点的分析,具体文学现象、文学技巧的理解,文学作品的理论分析等等。适当利用课堂答题和讨论活动,锻炼学生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通过教学,使具有更全面了解文学阅读欣赏与社会发展演进的辩证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提升文学文化素养,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使学生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问、有仁爱之心的教育工作者。

【主要内容】文学观念、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学的风格、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的源流等方面。这些方面构成文学理论的基础。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学生要领会式地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要能联系文学实践活动运用基本的文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发言讨论;通过教学,使具有更全面了解文学阅读欣赏与社会发展演进的辩证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提升文学文化素养,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使学生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问、有仁爱之心的教育工作者。

11、外国文学作品选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学发展成果;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正确研究、评价外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作家、作品;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获得开放性的眼光与胸襟,为从事语文教学及其它文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能力目标: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使学生灵活掌握现代思维方式,依据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和外国文学的通用常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通过教学,使具有更全面了解文学与社会发展演进的辩证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提升文学文化素养,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使学生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问、有仁爱之心的教育工作者。

【主要内容】西方文学作品;东方文学作品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指定作品,理解和掌握基本文学发展背景及概念、基本知识点和外国文学常识,努力把作品阅读成果很好的结合个人的综合素养并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去。建立与知识结构对应的外国文学课程体系,从“课程思政”知识观视角关照外国文学课程教育教学,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于世界文化文学的认知和比较,打破文化和文学的单一性,让学生领略到人类审美共同体的魅力。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着力点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的传递,更要引领学生挖掘精神价值,对审美养成、跨文化体验、真善美的文学阐释、道德和伦理的认知,尤其要在中外文学的对比中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德育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从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出发,发挥文学类课程的内源性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增强我国学子的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

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性地知道所学习的内容。

理解: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

掌握:要求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运用: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评价和鉴赏。

12、古代汉语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基本素质与语言工具必修课。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本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代汉语常识以及古代汉语常用词,让学生熟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作品,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文言常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工具书和必要的注释,阅读一般的文言作品。理论知识应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既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和又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合格语文教师;本课程的教学尤为注重基础知识同应用能力的结合,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中小学语文教材所收文言作品中的相关问题。

课程思政目标:重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努力在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创新意识、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对古代汉语课程的介绍和古代汉语发展历程的梳理,开启学生的心智,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及丰富的汉语语言等灿烂文化遗产的喜爱之情,从而唤醒学生的爱国热忱,树立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学生了解我们的先人造字初期朴素的、原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树立起自己正确的三观。

【主要内容】绪论;文选:《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冯谖客孟尝君》《论语十则》《大同》《秋水》《五蠹》《去私》《论贵粟疏》《孙膑》《答李翊书》;通论:文字;词汇;语法(实词和句式、虚词和句式);音韵;综合运用。

【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文言文阅读能力,并能够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常用字、基本词汇以及语法要点,培养学生准确掌握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能力。沟通古今汉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汉语为一个完整体系的意识。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提高汉语言素养。课程力求达到科学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13、写作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基本素质与能力课。它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并带有师范专业的特色。

知识目标:开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写作理论常识和写作基础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基础写作理论和主体素养知识,结合写作过程训练和文字表述训练,使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今后的发展夯实“会写”的基础;为将来从事写作教学与研究或从事相关文字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写作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与训练,提高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步熟悉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为将来胜任语文教学工作做好“会教”的准备;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指导中小学生作文的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文化观、创作观;让学生认识到要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的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要内容】绪论;写作主体与客体;写作载体与受体;写作行为过程;写作表达方式与技巧;新闻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应用文体;现代写作教学概观;中小学作文教学原理;信息时代的新媒体写作教学。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就业需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觉的阅读与写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并倡导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理念,从而在学生思想深处根植一种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观念。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阅读面,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以文艺理论来指导文学作品阅读,以文艺理论来导引写作的观念。加强引导与渗透,让大语文理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生根;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文化观、创作观;让学生认识到要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的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儿童文学

【课程目标】《儿童文学》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知识目标:这是一门论述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儿童文学各种体裁的艺术特色及创作手法、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析的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有关文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儿童文学各种体裁的特点和创作方法;了解中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表演,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评析儿童文学作品及以儿童文学理论和儿童年龄特点为依据,尝试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学科本身育人的价值可能够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课程思政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综合素质高,遵守职业道德,有一定政治理论,法律等相关学科基本素质内容基础,符合未来小学语文教师行业要求,岗位适用,技能为主的综合人才,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家情怀,进而产生责任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主要内容】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儿童文学的基本涵义、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以及儿童文学欣赏与阅读的要求;儿童文学的基本体裁,重点学习了儿歌、儿童诗、寓言、童话四种体裁的基本理论知识、文体特点及创作要求。

【教学要求】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儿童文学的基本涵义、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以及儿童文学欣赏与阅读的要求,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儿童文学的基本体裁,重点学习了儿歌、儿童诗、寓言、童话四种体裁的基本理论知识、文体特点及创作要求,选择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鉴赏,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四种儿童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要求,了解和掌握儿童文学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提高了鉴赏儿童文学的能力和职业技能;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综合素质高,遵守职业道德,有一定政治理论,法律等相关学科基本素质内容基础,符合未来小学语文教师行业要求,岗位适用,技能为主的综合人才,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家情怀,进而产生责任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具备相应的分析能力。

15、小学语文教学法

【课程目标】《小学语文教法》是语文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研究和探讨校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以后从事校学语文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小学语文课程含义,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掌握教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教学语文课程教学观。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语文教学专业能力;促进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际语文教学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夯实语文教学基本功,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设计,编写课时教案。

课程思政目标: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在教学中,全面优化学生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学生从事语文教学的事业心和自信心;培养工匠意识与精神。

【主要内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小学阅读教学;小学写作教学;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明确了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的培养思路。该课程不仅富有理论性,而且实践性很强,教师讲授的内容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取向为理念,联系典型案例,既向学生介绍系统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又注重联系实践和知识的拓展,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和创新,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问题导向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语文教育理念,使其有效掌握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在教学中,全面优化学生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学生从事语文教学的事业心和自信心;培养工匠意识与精神。

(三)专业选修课程

1、国学导读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属于人文素质教育课。

知识目标:开设此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国学精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国学名著名篇,增强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基本认知;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华中汲取营养的知识平台,以利于他们从更广的角度、更深的层次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通过对国学精粹的讲授,增强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基本认知。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记诵一定数量的名言警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思政目标: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理性上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理性上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人文底蕴与人文素养。

【主要内容】国学概说;孔子与《论语》;孟子与《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主要思想;老庄的智慧;佛教与中国文化;周易的智慧;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现代新儒学要义。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史哲理论知识,掌握儒释道思想精华,了解国学名著名篇。同时能自如地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批判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华精髓,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人文底蕴与人文素养。

2、小学作文教学法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知识目标:开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小学作文写作理论常识和写作基础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将来从事写作教学与研究或从事相关文字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写作基础。

能力目标:小学写作目标应由“应试”为目标转为以“应需”为首务,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应该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通过教学与训练,提高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步熟悉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为将来胜任语文教学工作做好“会教”的准备;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指导中小学生作文的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写作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人”为本位,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文化观、创作观;让学生认识到要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的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内容】实用的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指导。它涉及如下的教学内容:基础作文教学设计指导篇、写事教学设计指导篇、写人教学设计指导篇、写景教学设计指导篇、状物教学设计指导篇和应用教学设计指导篇,涉及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学内容呈开放型,以社会生活为写作基本点。

【教学要求】从最基本的作文写作技巧讲起,层层递进,将小学各年级语文课程中的写作课、练笔课进行示范性的案例教学;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实例来示范作文教学技巧,同时配合介绍了很多可供课堂教学选用的作文教学测试题提升学生的教育教研素质,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写作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人”为本位,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文化观、创作观;让学生认识到要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的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小学阅读教学法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和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了解和掌握基础的阅读常识和文化常识。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课程注重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将来进入教学课堂后能够独立完成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课程思政目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人”为本位,使学生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文化观、创作观;让学生认识到要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的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内容】实用的小学阅读教学设计指导。它涉及如下的教学内容:阅读的含义与作用篇、阅读方法指导篇、阅读推介篇、阅读交流篇、阅读积累篇和应用教学设计指导篇,涉及小学阅读的诸多方面,教学内容以符合学生阅读和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为基本点。

【教学要求】从最基本的阅读作用与方法讲起,节节推进,将符合小学各年级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文章进行选讲,做示范性的案例教学,讲解阅读的种种方法与技巧;同时配合可供课堂教学选用的阅读作品进行教育教研和测试,进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人”为本位,使学生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文化观、创作观;让学生认识到要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的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小学古诗文教学法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本课程课程含义;把握课程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和需要,指导学生认真研读,为学生增强中国古典诗词文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文学知识面大有裨益。《小学古诗文教学法》课程是提高文学素养,学习经典古诗文作品的首选课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具备简单讲解古诗文的能力;具备讲解古诗文教学方法运用的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将经典诗作的学习融入道德品质、人格完善、感悟自然和情感的教育,学习知识更涵养人格;让学生认识到要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主要内容】古诗的美感及表现,古诗欣赏的规律和技巧,选取小学语文课本中代表性的经典古诗文作品进行赏析和教学。

【教学要求】《小学古诗文教学法》课程要领会式地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要能深入分析经典古诗作品,课堂发言讨论,要使学生掌握课程的设计指导;将经典诗作的学习融入道德品质、人格完善、感悟自然和情感的教育,学习知识更涵养人格;让学生认识到要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5、课外阅读指导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一门选修课。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和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能力目标:提高课外阅的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本课程注重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课外阅读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人”为本位,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思政目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人”为本位,使学生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文化观、创作观;将经典作品的学习融入道德品质、人格完善、感悟自然和情感的教育,学习知识更涵养人格;让学生认识到要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的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内容】实用的小学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指导。它涉及如下的教学内容:阅读的含义与作用篇、阅读方法指导篇、课外阅读推介篇、总结交流篇、阅读积累篇和应用教学设计指导篇,涉及小学课外阅读的诸多方面,教学内容呈开放型,以符合学生阅读为基本点。

【教学要求】从最基本的阅读作用与方法讲起,将符合小学各年级语文课程中的写作课、练笔课相匹配的课外阅读作品进行示范性的案例教学,讲解阅读的种种方法与技巧;同时配合可供课堂教学选用的课外阅读作品进行教育教研和测试,进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人”为本位,使学生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文化观、创作观;将经典作品的学习融入道德品质、人格完善、感悟自然和情感的教育,学习知识更涵养人格;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的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文学素养训练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文学素养》课是提高文学素养,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首选课程。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文学素养课程含义;把握课程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和需要,指导学生认真研读,为学生增强文学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文学知识面大有裨益。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将来进入教学课堂后能够独立完成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课程思政目标:将经典作品的学习融入道德品质、人格完善、感悟自然和情感的教育,学习知识更涵养人格;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人”为本位,使学生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文化观、创作观;让学生认识到要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的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要内容】文学欣赏的规律和技巧,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赏析。

【教学要求】《文学素养》课程要领会式地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要能深入分析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课堂发言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将来进入教学课堂后能够独立完成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通过教学,将经典作品的学习融入道德品质、人格完善、感悟自然和情感的教育,学习知识更涵养人格;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人”为本位,使学生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文化观、创作观;让学生认识到要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的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影视艺术欣赏

【课程目标】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知识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进行影视艺术鉴赏和评论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如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逼真性和假定性,蒙太奇和长镜头的美学特征等等;二是关于影视艺术鉴赏评论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影视艺术的剧作因素、造型因素和其它艺术因素,影视艺术鉴赏评论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影视评论的方法、角度、文体等等,此外,对中外影视评论发展的历史也将作概略的介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外优秀影视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程思政目标:运用优秀影视作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教育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祖国,认识世界,在充分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健全自己的人格,帮助学生吸取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精髓,这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内容】电影发展史;影视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各国影视的习俗信仰与时空差异性;影视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影视鉴赏的前提条件以及操作原则;影视评论写作的文体、方法和技巧。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电影发展史和各国影视的习俗信仰与时空差异性;掌握影视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和影视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掌握影视鉴赏的前提条件以及操作原则;学会影视评论写作的文体,进一步掌握影视制作技巧与方法;运用优秀影视作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教育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祖国,认识世界,在充分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健全自己的人格,帮助学生吸取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精髓,这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8、美学概论

【课程目标】美学概论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知识目标:该课程力求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学生擅长的感性直观的思维特点入手,较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美学的一般原理和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为学生学习其他艺术类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能力目标:掌握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形成一定深度的审美观念和方法,提高审美水平和对美与丑的判断力;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与水平;培养学生理解与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和健康的身心,以审美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立足于社会生活和未来的工作生活的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的精神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素养;通过教学,使学生熔铸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相结合的审美观念,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主要内容】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美学的哲学基础;美的基本特点、分类;审美活动;审美形态;审美经验;审美范畴;艺术审美;审美教育等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基本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审美经验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等基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从美学的角度认识文学艺术活动;并且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应用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学习本课程对于理解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现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审美情操,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的精神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素养;通过教学,使学生熔铸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相结合的审美观念,形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正确的审美艺术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9、中国先锋文学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程,是在开设一学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基础上,对“80年代中期先锋小说”的这一段文学史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对于中国文革后新时期文学发展而来的整体面貌以及先锋精神的延续,文学现象出现的历史文化条件、政治环境和文学环境,先锋文学的历史必然性以及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重要影响。它也是我们认识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生存境况的重要途径。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成果;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正确研究、评价先锋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作家、作品;为从事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现当代文学综合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能力目标: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使学生依据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更全面了解文学与社会发展演进的辩证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提升文学文化素养,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主要内容】先锋作品赏析阅读:马原、格非、余华、苏童等人的创作。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指定教材和相关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辩证思考获得个人感悟,努力把作品阅读成果很好的结合个人的综合素养并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去。独立思考,扩散视角,创新思维,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意识去参与探讨,解决课程的设计问题,最终完成小组实践课堂学习和一篇关于先锋文学的专题论文;培养学生具有更全面了解文学与社会发展演进的辩证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提升文学文化素养,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10、文字学

【课程目标】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知识目标:熟悉中国文字的基本特点,能运用文字学原理,整理所获得的古代文献;熟悉中小学识字教学和研究的一般方法;掌握中国文字学的基础,了解中国文字学和中小学识字教学及相关领域前沿和发展趋势,自觉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文字学基本知识的讲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了解和掌握国家现行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今后从事文字类工作如编辑、记者、文秘等铺平道路,为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合格的教师。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养成学生探索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思想。

【主要内容】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结构的演变与发展;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说文解字》部首划分;小学汉字教学的内容。

【教学要求】《文字学》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具有专门知识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本课程目的在于培养本科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字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文字起源、文字的基本性质,掌握文字的特点、形体演变及结构规律,掌握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结构了解文字本义的方法,达到正确理解、解释常用汉字形、音、义的目的,懂得本研究领域最新研究动态,能够从事一般程度的语言文字研究工作,和准确使用语言文字从事较高级的语言文字工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养成学生探索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思想。

11、红楼梦研究

【课程目标】《红楼梦研究》是语文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思想意蕴、蕴含丰富的文化特征。《红楼梦》一书的全面性、丰富性,体现在它极大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由表及里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深层次的民族心理,还是中间两层的社会各种制度、人们日常习俗,还是器物;各个文化层所示人、事、物之间的关联深刻而巧妙。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红楼梦独特的艺术构思,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了解红楼梦诗词曲赋在全书中的主要作用等等。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诗词文化、红楼文化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将学习融入道德品质、人格完善、感悟自然和情感的教育,学习知识与涵养人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养成学生探索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思想。

【主要内容】红楼梦具备文学的历史的继承性,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画面。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红楼梦的文化涵养;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艺术构思及艺术成就;红楼梦人物赏析;红楼梦诗词曲赋赏析等等。

【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红楼梦的艺术手法与人物塑造。解读红楼梦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蕴美,并尝试写红楼梦主题的诗词作品。设置红楼梦主题诗词鉴赏、红楼梦人物鉴赏等课堂小论坛,设置古典与现代主题交流会等等环节。多元教学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将学习融入道德品质、人格完善、感悟自然和情感的教育,学习知识与涵养人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养成学生探索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思想。

12、中国古典诗词曲欣赏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语教专业选修课。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本课程课程含义;把握课程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和需要,指导学生认真研读,为学生增强中国古典诗词曲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文学知识面。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词曲赋的水平与能力;具备简单评论古典诗词曲赋的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将经典诗作的学习融入道德品质、人格完善、感悟自然和情感的教育,学习知识与涵养人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养成学生探索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思想。

【主要内容】古诗的美感及表现,古诗欣赏的规律和技巧,代表性的经典古诗作品赏析。

【教学要求】《中国古典诗词曲欣赏》课程要领会式地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要能深入分析经典古诗作品,课堂发言讨论,具备简单评论古典诗词曲赋的能力;将经典诗作的学习融入道德品质、人格完善、感悟自然和情感的教育,学习知识与涵养人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养成学生探索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思想。

13.班主任工作艺术

【课程目标】是语文教育专业的选修课。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班主任艺术课程含义;把握课程目标;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中国当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与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班主任工作教学观。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班主任工作的专业能力;促进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当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实际工作;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际教务管理的能力,顺利进行班主任工作。

课程思政目标:在教学中,全面优化学生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学生从事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事业心和自信心;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主要内容】班主任工作的性质与目标;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念;谈话艺术;表扬艺术;批评艺术;班干部培养;班会组织;家长工作等。

【教学要求】《班主任艺术》课程教学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明确了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管理能力训练的培养思路。该课程不仅富有理论性,而且实践性很强,教师讲授的内容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取向为理念,联系典型案例,既向学生介绍系统科学的教务管理理论,又注重联系实践和知识的拓展,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和创新。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理念,使其有效掌握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全面优化学生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学生从事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事业心和自信心;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14、现代修辞专题

【课程目标】现代汉语修辞学专题是语文教育专业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知识目标:系统讲授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教学的具体内容;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逐步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精练、连贯、得体的表达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立足专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与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立足专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运用祖国语言、热爱祖国语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主要内容】修辞和语境,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理解与分析,辞格的综合运用,语体风格等。

【教学要求】

学时安排为32学时。

教学中学生注意选词炼句,恰当运用修辞手段,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原则、方法和规律。不断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逐步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精练、连贯、得体的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立足专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运用祖国语言、热爱祖国语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八、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见附表1、附件表2、附表3、附表4)

九、实施保障

要求本专业教师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力求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一)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专业教师与学生比例不高于1:20,硕士学位教师占比不低于3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配足教育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60%,专任教师队伍考虑职称、年龄,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专业教师队伍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50%。

2、专任教师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领域有关证书;具备本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并接受过职业教育相关教学方法论的培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扎实的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3、专业带头人

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行业、专业发展,能密切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主要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学一线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必需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教室应该配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课程设备,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对实习实训基地的有效利用频率。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专业教室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安全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序序号

实验实训室名称

功能

基本配置要求

备注

11

新闻采播编一体化实训室

普通话训练、即兴演讲、主题演讲、演讲、辩论、主持等口语训练。通过组织学生朗诵、访谈、演讲、辩论等专题活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1.摄像摄影设备/1套;

2.音响、调音台/1组;

3.专业话筒/5只;

4.提词器/1台;

5.用于演讲桌椅/1套


22

录播教室

1学生现场授课

2教师现场指导点评

1具有录播功能教室

2教学桌椅36套

3教师讲桌1套


33

书法互动教室

三笔字训练,隶书、楷书及行书技法及训练

1.带视频书法桌椅24套,48个座;

2.教师主讲台/1台


44

文学作品鉴赏与表演实训室

1.名家名作鉴赏解读;

2.名著改编剧表演。

1.教师用话筒/1套;

2.学生用话筒/3套;

3.音响/1套;

4.摄影录像设备/1套;

5.表演桌椅/1套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完成教师教育技能实训的教学任务,基本要求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选择能够提供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技能实践的小学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教育教学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4、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

校外实习基地主要用于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具体要求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提供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教学管理人员等相关实习岗位,能达到当前相关专业领域发展的主流水平,可接纳实习学生的数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要求;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

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的信息化条件。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选用高职高专系列教材,尽量选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图书馆配备最新的专业报刊和书籍以及相关的电子书籍。建立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库,增加网络课程、网络资源的数量,数字资源配备相应及时合理。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应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在教材选用上给予授课教师较大的选择空间,也可以自编教材或讲义,但应经过学校审核。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外国文学经典、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研究著作、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著作等必备的专业图书资料;100种以上专业学术期刊和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类图书;生均图书不少于30册;每6名实习生配备小学语文教材不低于1套。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四)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实施教学,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媒介以及合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平台资源,可以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1.讲授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简明、生动的教学语言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程基础概念、基本原理与知识、专业技能。

2.项目教学法

把工作任务划分为各个大的项目,通过项目教学,学生能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中需要掌握的技能,从而做到不盲目地接受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

3.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以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合作基地为依托,根据不同课程设计不同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教学活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使教师从繁重的知识讲授压力转变成为学生直接面对新的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认知动力。教师重点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学生提交成果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讨论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各个小组之间通过讨论,把困惑和所有的问题通过讨论研究,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更深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演练法

注重实践学习,定期开展专业实践课堂,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形式。校内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以及平台新形势下的基础业务知识进行随时随地学习。校外联系一线教师进行训练学生的从师能力,正确树立职业意识,实践课堂形成长效机制。

注重实践学习,定期开展专业实践课堂,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形式,校内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平台新形势下的基础业务知识进行随时随地学习。课程体系适应时代的潮流发展,转变教师传统的思想,重实践课堂,拒绝表面形式化,多开展实质性锻炼,创新实践课程形式,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加强学生的学习教育,培养出专业性质的人才,正确树立意识,实践课堂形成长效机制;促进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与教育相关的工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时代的变化,培养专业性强的语文教育专业人才。

(五)学习评价

考核内容应体现:能力本位的原则、实践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可持续性原则。

考核方式应体现:“过程考核,综合评价,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

评价主体应体现:从过去校内评价、学校教师单一评价方式,转向社会评价和开放式评价、实践教学评价。采用现场口试、平时作业、实训报告、实习总结、考勤情况、工作态度、综合作品、期末考试等综合评定成绩的考核方法。

实训考核:生产性实训周期性考核由技能成绩、作业成绩、学习态度组成:技能成绩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或实践指导教师考核,主要从工作质量和工作速度等方面考核;作业成绩主要由学校教师考核,学习工作态度为考勤、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由实践单位或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考核。

顶岗实习考核:实行成绩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评定,校内指导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实习日志、周记,听课记录,教案进行评定,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期间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以及职业素质提高情况进行评定,实习成绩学校和实习单位导师的评价各占一定比重。

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应采取多方面多角度,而非期末考试一种方式;对于在校生,应该针对自己所学语文教育专业进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多阅读,多训练各种技能(阅读、鉴赏、写作、授课等),还要进行专业相关的见习与实习。不合格或未修满学分的课程应该重修。

(六)质量管理

1、学校和二级学院应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学校、二级学院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两者有机结合,加强自身素质,把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原则。

十、毕业要求

1、通过规定3年的在校学习,必须修满所设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完成规定的相应教学活动(包括实践教学),各门课程,成绩全部合格,毕业时应达到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要求;德育、体育合格(含体育达标)。

2、获得以下一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

(1)教师资格证书

(2)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

(3)普通话测试二级甲等证书。

(4)计算机:获得省计算机等级一级B证书。

(5)英语: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水平证书及以上。

(6)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学生毕业需要同时具备以下道德与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

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的未来教育者,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学会教学

具有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掌握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小学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应用,能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4、学会育人

学生应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掌握育人基本知识与技能,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小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理解学科育人价值,在教育实践中,能够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

5、学会发展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十一、附录


上一条:现代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1年) 下一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年)

关闭